治疗方法:
中药治疗应用抗生素,但不使用激素、解热药物及物理降温等,采用中药解热滴注液(处方:大黄100 g,柴胡100 g,茵陈50 g,丹皮50 g,栀子50 g,知母50 g,采取水提醇沉法制取1000 ml提取液,分装100 ml/瓶,低温保存备用),用一次性输液器结肠滴注。
将一次性输液器,拔掉头皮针及塑料针头接嘴部分,对接装有中药液的输液瓶,悬吊输液架上,在距输液前端5 cm范围内,每隔1 cm沿两侧交错用剪刀剪约2 mm直径小孔2~3个,以防粪便堵塞管口。
排气、滴注与静脉输液操作相同,药液提前加温至38 ℃~40 ℃。患者术前排便,取左侧屈膝屈髋卧位,抬高或垫高臂部,暴露肛门口,术者于塑料管前端涂液体石蜡润滑,然后徐徐插入。
深度成人25~30 cm,小儿20 cm左右,并用塑料开关控制滴速,成人30~60滴/分钟,小儿约30滴/分钟,每次滴注药液不超过100 ml,小儿剂量酌减,一般2次/天,重者4次/天,滴注完毕,静卧1~2 小时保留,用药时间不超过72 小时。
感染性发热属于临床急症,目前常用的退热方法有物理降温、口服或肌注解热药物、激素等,物理降温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发热,当机体对某一种感染发生反应时,下丘脑使体温高于正常水平,虽然物理降温暂时有效,但物理降温不能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,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仍保持在高热水平,如果患者表现为四肢冰凉,温水擦浴、冷敷会使皮肤和毛孔更加处于封闭状态,不但散不了热,还会使体温继续升高,有时会引起全身多种不适如畏寒和颤抖,加重低氧血症和原发病 (如肺炎等)。
而口服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日渐增多,如对血液系统可能造成贫血、高铁血红蛋白症、粒细胞减少、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出血等,对消化系统可引起胃炎、溃疡、出血和肝损害。
不适当的使用解热药物,对老人、孕妇、胎儿及人体的甲状腺和神经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。过敏体质的人服用解热药后,还可能引起过敏性反应,如皮疹、哮喘、皮炎等,严重的会出现表皮与黏膜剥落。
采用中药解热滴注液结肠滴注降温作用可靠,快速见效,无不良反应,方剂中大黄通腑泄热,柴胡解表退热,知母清气分热,栀子泄三焦热,丹皮凉血分热,茵陈利湿清热,合用为方,适于各型感染性发热,且制剂工艺采用简单的水提醇沉法,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,又能发挥中药复方治病的特点,避免了口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,也避免了西药退热药及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,患者于24 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,且很少有反跳现象出现。
本法不但有解热作用,而且具有明显的抗感染和解毒作用,能很快改善患者的全身中毒症状,随着热势下降,病情也立即缓解,炎症消退快,给药操作简便易行,费用低廉、制剂工艺简单,尤其对高热伴有呕吐,昏迷不宜口服解热药物的小儿及老年人更为适宜。